设计有约 班兰叙事 | 幸福感的多元诠释

4月27日,班兰苏州会以“设计有约 班兰叙事”为主题,迎来了一场汇聚设计、艺术与在地文化的深度对话,通过品牌叙事、艺术共生与设计思辨三大篇章,呈现了班兰对“长期主义”的坚守、对东方美学的解构,以及对中国现代家具未来可能性的探索。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,更是一次关于文化根脉与生活哲学的集体寻回。

品牌叙事 | 以匠心对话时间

活动伊始,苏州班兰主理人周涛以“欢迎回家”的温情开场,邀请常熟设计师与行业同仁共同走进班兰展厅。他强调,班兰的展厅不仅是产品陈列空间,更是“设计师、用户与匠人共生的文化场域”。

展厅内,John Pawson系列的45度斜切马蹄足设计、千鹤椅的折纸语言,以及海棠几的航空工程灵感,无一不展现班兰“收与藏”的东方极简哲学。

作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、柒设计创始人兼班兰用户,赵智峰从学术、实践与体验的多重视角,诠释了班兰“似曾相识”的文化亲近感。他认为,班兰的设计既暗合东方人“节制内敛”的性情,又以“表里如一”的工艺细节传递出“器物与时光共生”的温度。

创设汇发起人由伟壮以自己近几年的经历为例,号召设计师要经常“走出来”。他提到,班兰与江南文化符号的融合,为在地设计提供了“从符号到精神”的转译路径,并期待未来共同探索“可循环设计”的可持续模式。

班兰苏州店长党平以一线视角,揭秘品牌背后的故事:从创始人韩轶对“鲁班几”铝木嵌合工艺的执着调试,到团队“十年质保”承诺的严格执行,再到安装服务中的严苛标准。她坦言:“班兰的交付不仅是家具的搬运,更是生活美学的传递”。

艺术共生 | 九米长廊的东方隐喻

职业艺术家张玉瀛以个人创作为线索,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思辨。从早期超现实动物画作中“审视人类生态”的隐喻,到中期器具主题对“物性与人性”的探索,再到如今对“苏州艺术下沉生活”的实践,他的作品始终与班兰“隐于木纹,显于光阴”的理念共鸣。

张玉瀛为班兰特辟的艺术空间赐名“九米艺术长廊”,寓意“九为极数,米为尺度”,象征艺术与空间的无限延展。作为首位展陈艺术家,他提出“艺术长廊可持续化”的愿景,主张通过定期策展、跨界联名,让艺术成为“可触摸的日常”。长廊首展中,其“生灵寻梦”系列与John Pawson Bench并置,形成“画中家具、家具如画”的沉浸式场景,引发现场嘉宾们对“艺术赋能商业空间”的思考。

设计论坛 | 幸福感的多元诠释

论坛环节,设计师以“现场感受”为延伸,展开了一场充满温度的对谈。

张继红表示,“班兰”二字本身极具古典文学的意味。从命名延伸至产品,John Pawson的系列产品中45度斜切角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,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自信显现。

李嘉诚认为,他在班兰展厅里看到了一种安静的氛围,同时创始人韩总这种坚持匠心的拙劲儿让他内心有一些触动,放慢生活,思考当下,或许未来会有不一样的期待。

王剑现场分享,看到班兰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亲切又很质朴,和生活的包容性很强,可以与生活相互作用。

张美表示,自己已被班兰种草,醉心于班兰产品的命名,千鹤,琳琅等等,既赋予了产品文化内涵,又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。

陈晓春表示,班兰不仅产品很独特,创始人韩总也是亲临一线,事无巨细,对售后的严苛,对匠心的坚持,是班兰成功的关键,也值得大家关注与学习。

秦亿湲从自己的成长回忆,她看到班兰产品背后致敬传统文化的符号表达,产品对生活有种圆满幸福的寓意。

高玉表示,完美交付背后必定蕴含苏州团队默默付出,品牌优秀,产品优质,又遇到一批专心做事的团队,相信苏州班兰在周总带领下越来越好。

徐元认为,班兰产品可以唤起人的记忆,因为有回忆,就会很独特,又会带入生活的理解去和产品相互滋养。

钱国红认为,她今日深刻理解了四个字——班兰自信,正是因为自信才会有质保十年的承诺,才会有今日班兰的成长。

朱自友认为,参观展厅看到了很多细节,设计师彻底了解产品才会去和案例作完美融合,为产品寻找到更合适的空间。

邵枫表示,从班兰的产品可以看到原创的力量,这种力量赋予了其“中国班兰,世界精神”的气质。

活动现场有三位00后设计师:宗淇、张彦泽、徐元老师的女儿,让在座嘉宾看到了文化自信和传承的力量,他们表示,班兰通过最简单的设计表达最复杂的传统文化,展现了“文化自信不需喧嚣”的底气。

李良认为,艺术,产品,设计是可以互相滋养的,今日大家的相聚就是一场滋养的论坛,叙事论当下,跨界话艺术,是本次活动的思潮,也相信在座各位都有所受益。

活动虽然接近尾声,而班兰的叙事仍在延续。这场对话,不仅让参与者触摸到“班兰产品”的天然肌理,更让人感受到“匠人初心”背后那份对时光的敬畏。设计永不落幕,班兰的故事仍在生长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